名舞

时间:2023-08-28 17:27:32编辑:小搜君

1,中国古代十大名琴,十大名曲,十大名舞有哪些(列举一部分就可以了,当然越多越好)

中国古代十大名琴
1 周/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春秋/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汉/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4.东汉/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环佩

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隶书腹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阴刻篆书“九霄环佩”,是为琴名;龙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迹。比照海内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大圣遗音”和北京琴家锡宝臣旧藏之“大圣遗音”,均有“至德丙申”款;辽宁省博物馆藏之“九霄环佩”、中央音乐学院藏之“太古遗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之“枯木龙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阳后裔郭京家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二方,篆刻时间略晚于唐代。此琴弦长112.5厘米,音质苍古,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士先生旧藏,后转让吴金祥先生处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圣遗音

这架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桐木斫,髹栗壳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发蛇腹间牛毛断纹。通长120厘米、肩宽20.5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圆形龙池、径7.6厘米,扁圆凤沼为12厘米长,1.2米宽,龙池上刻寸许行草“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许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俱系旧刻填以金漆。腹内纳音微隆起,其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响亮松透饶有古韵,造型浑厚优美,漆色璀璨古穆,断纹隐起如虬,铭刻精整生动,金徽玉轸、富丽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独幽

独幽琴 晚唐 长120.5cm 肩宽20cm 尾宽14cm 湖南省博物馆藏凤嗉式。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

9.唐/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琴 晚唐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长127.6cm 肩宽19cm 尾宽15.6cm 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奔雷”,两侧刻有藏者题款:“南北东西几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无意欣相遇,宿愿多年始得酬”。“久经风鹤不堪嗟,一抚奔雷兴倍赊。三十年来成伴侣,怡情养性不离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断纹很像蛇腹下的花纹。

宋·何远《春渚纪闻·古声遗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无华饰,以最古蛇腹文为奇。”

2>断纹

古代名琴。琴以古旧为佳,琴身崩裂成纹则证明年代久远,故名断纹。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琴辨》:“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凡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

3>峄阳

古代名琴,以峄山(在今山东邹城东南)南坡(山之南面为阳)所产桐木制成,故名。

《格古要论》:“古琴有阴阳材。盖桐木面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阳材琴旦浊而暮清,晴浊而雨清;阴材琴旦清而暮浊,晴清而雨浊,此可验也。”

《尚书·禹贡》:“峄山孤桐”,孔安国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孤桐,中琴瑟。”后以“峄阳”为琴之别称。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蚕丝为琴弦。

王嘉《拾遗记》卷十“员峤山”云:“员峤山,一名环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为蜜。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给杨妃琵琶,“弦乃末诃弥罗国永泰元年所贡者,渌冰蚕丝也,光莹如贯珠瑟瑟。”

一说冰弦为一种素质丝弦,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琴弦》:“今只用白色柘丝为上,秋蚕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质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则微色新滞稍浊,而失其本真也。”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汉族名曲一说。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汉族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委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wJ30Dh4V2TXKOAhNJ_KsB1rLkfpjparEQuzilJnwuz_BzGnOayhwxt_6XHy92-tyoKSu8vPHc2lWLoTNEr71_

十大名舞没找到
不过有名的不少
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祭祀:兵舞、帗舞、羽舞、皇舞
巫礼:兵舞、帗舞。
驱疫
教育: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
贵族子弟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宴享:弓矢舞

鲁国雅舞:《象箫》、《南龠》舞,
二、两汉时期
1、雅乐舞:主要用于祭祀
2、俗乐舞:
郊祭乐舞、兵法乐舞、朝贺宴乐
舞四夷之乐:
东夷之乐执矛舞
西南夷之乐执羽舞
西夷之乐执戟舞
北夷之乐执干舞(兵舞)
(1)武舞
剑舞
棍舞
刀舞
干舞
戚舞
(2)文舞
长袖折腰舞
掌上舞
盘鼓舞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宫廷舞:
(1)清商乐舞 是汉民族传统民间乐舞的称谓。
《白纻舞》
《大垂手》舞,
《明君》舞、
《巴渝舞》、
《公莫舞》、
《铎舞》、
《鞞舞》等。
(2)胡舞 主要指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
《天竺乐》是印度传来的乐舞,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龟兹一带的乐舞。

四、大唐时期(上)
宴享宫廷舞
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
(“十部之伎于庭,以备中外。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亦名“清商乐“),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国伎,十曰高昌伎。 ”)、

燕乐:四部乐舞:《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承天乐》。
清乐:《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
西凉乐:代表舞蹈是《狮子舞》。
天竺乐:佛教乐舞。
康国乐:又称“胡旋舞”,是疾转如风的转圈舞。

立部伎中的《安乐》:城舞
《太平乐》:五方师子舞
《破阵舞》
《庆善舞》

五、大唐时期(下)
1、“健舞”
《剑器舞》
《胡旋舞》
《胡腾舞》
《柘枝舞》
2、“软舞”
《绿腰舞》
《春莺啭》
3、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
(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
(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
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4、民间俗乐舞:
《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拨头》
《踏摇娘》

5、崇仙舞蹈:
《四方菩萨舞》
《五方狮子舞》
《天竺乐》
《云韶乐》
6、队舞:
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

六、两宋时期
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独立的队舞。
大曲歌舞:《太清舞》、《渔父舞》、《花舞》、《剑舞》

七、元明时期
1、赞佛乐舞《十六天魔舞》
《昂鸾缩鹤之舞》
2、仍采用“文舞”和“武舞”两类。
3、明代雅乐舞:用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之后,用队舞结束宴会。舞队有《诸国来朝之舞》、《长生队之舞》等。
4、明代宫廷舞蹈见于明代的一些刻本插图中,比如《唐诗艳逸品》中的独舞者,《太妃全传》中的梅妃的“惊鸿舞”等。

八、满清时期
1、清代宫廷舞
干戚曰武功之舞
羽龠曰文德之舞
祭祀初献以武舞
亚献终献以文舞
2、队舞乐:庆隆舞(蟒式舞 玛克式舞) 世德舞 德胜舞
瓦尔喀部乐:东部少数民族(属于女真之一)乐舞
朝鲜乐:
蒙古乐
回部乐
番子乐:藏族乐舞
廓尔喀部乐:今尼泊尔乐舞
缅甸国乐
安南国乐:手执采扇而舞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2,中国古代十大名琴,十大名曲,十大名舞有哪些(列举一部分就可以了,当然越多越好)。

一:周--号钟“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 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 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 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 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 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 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 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 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 面。 二:春秋/绕梁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 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 著名歌伎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 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 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 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 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 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 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 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 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 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 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 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妺喜之瑟,而招致 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 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 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 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 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 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 琴“绕梁”绝响了。 三:汉/绿绮“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 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 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 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 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 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 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 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 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 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 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 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 ”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 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 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 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 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 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 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四:东汉/焦尾“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 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 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 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 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 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 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 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 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 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 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 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 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五:唐/春雷长126cm 高10.8cm 肩宽22.1cm 尾 宽17.2cm 连珠式琴,形饱满,黑漆面,具细密流 水断。玉徽、玉轸、玉足、龙池圆形、凤沼 长方形。琴底颈部刻“春雷”二字行草书填绿。 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沈以雄,其韵和 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 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 晦不清。 “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 所作。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 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 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 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 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此琴 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 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当代 琴家试弹,称此琴音韵沈厚清越,兼得唐 琴“松”、“透”之美。 此琴于民国时,曾经何冠五、汪景吾、 张大千等名家收藏。 六:唐/九霄环佩琴为伏羲式,杉木斩成,木质松黄。配 以蚌徽。白玉制琴轸、雁足,刻工精美。岳 山焦尾等均为紫檀制,工艺规整。琴身髹朱 红色漆,鹿角灰胎,间以历代修补之墨黑、 朱漆等。琴身通体以小蛇腹断纹为主,偶间 小牛毛断纹。琴底之断纹隐起如虬,均起剑 锋,突显比琴面浑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 仍可供按弹抚弄,若断纹起剑锋反碍事及易 出杂音,故琴家每三数年便一小修,旨在磨 挫其断纹之剑锋的原故。琴身颈腰之面底等 均作唐琴独有之圆楞减薄处理。龙池为圆 形,凤沼作细长之椭圆形,以漆作赔格。琴 面以微隆起之势成纳音。

3,中国的四大名绣是什么?

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1、湘绣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胜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2、蜀绣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3、粤绣粤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兴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4、苏绣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扩展资料2010年10月在湘绣的原产地开福区沙坪镇,“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中国“四大名绣”的代表将宣读“沙坪宣言”,启动“四大名绣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记者今天从第三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此次文化节精心策划了三大主题活动:首届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暨第三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开幕式、大城北两型社会建设投资推介会、国际图书馆东亚文献合作暨华文报刊数字化研讨会。沙坪镇是中国湘绣原产地,被誉为“中国湘绣之乡”,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购、吃、住、行、娱、游为一体的湘绣风情小镇。在此次文化节上,除发布“沙坪宣言”外,还将举行沙坪AAA级景区和沙坪湘绣地理标志的授牌,市民们可以欣赏到千名绣工为“金牌绣女”而角逐、万幅湘绣为“名作”而竞争的盛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名绣

4,古代十大名琴曲由来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现代琴家管平湖弹奏此曲,为此曲弹奏之经典。


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夕阳萧鼓】

《夕阳萧鼓》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分七段:1、独占鳌头 2、风摆荷花 3、一轮明月 4、玉版参禅 5、铁策板声 6、道院琴声 7、东皋鹤鸣 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起部:(一)《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


承部:(二)《风摆荷花》、(三)《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上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转部:(四)《玉版参禅》、(五)《铁策板声》、(六)《道院琴声》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生命活力。


合部:(七)《东皋鹤鸣》。是本部的动力性再现,在尾部作了扩大,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相传此曲为东晋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经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善于吹笛。(现在的箫,古代称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尔遇见桓伊,因为仰慕其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识,他仍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称作《梅花三弄》,一则是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则是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来。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乐谱最早见於华秋苹在一八一八年编的《琵琶谱》
,它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锡传谱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 ,附杂板一曲。
《平沙落雁》一曲即编入卷上”乐曲为六十八板体。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斯谱》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己将乐曲结构扩充至七段,有《雁阵横空》 、
《霜天雁叫》等小标题。一至四段曲调脱胎於华氏谱,五至七段为华氏谱所无。
乐曲描写了候鸟迁飞时在高空飞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为固定衬音,表现于法新颖别致。在平湖派的乐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深邃。浦东派将《海青孥天鹅》称作《平沙落雁》
,故也有人将前者称为《小平沙》,后者称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据琵琶艺术大师,平湖派代表性的传人杨大钧先生的演奏谱而进行演奏的。杨大钧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学得此曲,朱荇青先生与杨大钧先生两人的诗昼造诣很深,常将诗昼等姊妹艺术的表述方法与琵琶演奏相结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经常将武曲文弹,以文为主,讲究神韵,趣味高雅,意境深邃。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杨大钧先生在处理《霜天雁叫》一节时,使用自由节奏,尤其是最后几段,具有丰富的诗意。刘德海先生认为,在学习平湖派《平沙落雁》时,必须恢复下出轮的演奏技法,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继承上将会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这首乐曲,关键是立意,要以“雁”拟人,含以清苦艰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是根据楚汉之争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全曲时间是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第一段名为《列营》,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单单这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激起了我的气势了。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弹弦,音乐持续不断,犹如军号吹笛。接着的第三段《点将》是三段结尾部分的反复,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别是排阵和〈走队〉,两段的音乐基本相似,音调稍微简练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渐渐转快,一起一伏,紧紧相扣。士气再一次增强。

第二部分开始了,第六段〈埋伏〉,音乐是〈列营〉中骨干音调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汉军出四方迅速将楚军团团围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了,音乐还是慢起渐快,气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弹奏的“切切”声响,便如短兵相接了,发出兵器相击的响声。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九里山大战〉开始了,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多种技法快速弹奏,铁骑纵横、金戈铁马,呼号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忽然,一声凄楚的萧声掩盖了战斗,这就是楚歌。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总的来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5,十六天魔舞是一种什么舞,详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宫中做佛事时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创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顺帝本纪》载: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乐,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饰化妆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大红绡金长短裙,金丝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手执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执铃杵奏乐。另外还有由十一个宫女组成的伴奏乐队。由宦官长安叠不花率领。遇宫中做佛事时才进行表演。

6,元朝皇帝的荒唐事

大家一般都认为蒙元的皇帝只识弯弓射大雕,那是一种习惯性的错误。元顺帝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制作建筑模型的人,而且是按比例设计制作建筑模型,然后用来指导施工,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天启,熹宗皇帝是个“木匠皇帝”,但那哥们设计方面的天赋远远逊于这位元顺帝。天启只是在木匠的层面上,元顺帝却是个优秀的工程师,按今天的标准,应该是属于高级工程师。而且那个天启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顺帝却一做就做了做了三十五年。

元顺帝是个天才木工设计师。凡是他左右喜欢的官员建宅院,元顺帝皆亲自动手,设计出屋宅的模型。当然,模型并非明清宫廷建筑师用夹纸板制作的立体“烫样”,而是按比例缩小的真材实料的模型,其中满嵌黄金珠宝点缀。元顺帝自画屋样,自削木构,制作模型宫房皆高尺余,栋梁楹榱宛转如真,然后把模型交付匠人,嘱咐照此构建,为此,京师人戏称顺帝为“鲁班天子”。

顺帝曾给自己制作微型的宫殿,用木条巧妙搭成,大约有一尺多高,栋梁楹榱,宛转皆具,各种部件一应俱全。他也按照这些模型大修宫室,在禁苑中造眺远阁、留连馆、万年宫等,琼楼玉殿,极尽奢华。

元顺帝不仅仅是有双鲁般一样的巧手,他在工程力学和设计构造学上造诣独特,《元史》中列举他自造龙船和宫漏(报时装置)二事,从中可以窥见这位皇帝建造学方面的“天份”。

(元顺)帝于内苑造龙船,委内官供奉少监塔思不花监工。(顺)帝自制其样,船首尾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前瓦帘棚、穿廊、两暖阁,后吾殿楼子,龙身并殿宇用五彩金妆,前有两爪。(船)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带,四带头巾,于船两旁下各执篙一。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龙船)行时,其龙首眼口爪尾皆动。又自制宫漏(古代报时器),约高六七尺,广半之,造木为匮,阴藏诸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西方三圣殿,匮腰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当钟钲之鸣,狮凤在侧者皆翔舞。匮之西东有日月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飞仙自能耦进,度仙桥,达三圣殿,已而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他还制造过一个宫漏,更是巧夺天工。宫漏是一种计时器,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计量时间,相当于后世的钟表。元顺帝做的这个宫漏,高约六七尺,宽约三尺。用木头做了一个柜子,把漏斗壶放在里头,漏壶的水自上而下地流动。柜上设计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三圣殿”。柜腰立一位身姿绰约的*,手捧着时刻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浮出水面。宫漏旁列着钟钲,还对应着两名金甲神人,一位悬挂着钲,另一位悬挂着钟,入夜后这两个神人便会按更敲击钟钲,时间丝毫不差。每当钟锣鸣响时,旁边设计的狮子、凤凰等灵物都闻声起舞。柜的东西两边设计有日宫和月宫,有飞仙六人立于宫前,每到子时和午时,飞仙能自动走出,步过仙桥,到达“三圣殿”,过一会儿又退到原来的位置。“其精巧绝出,人谓前代所鲜有。”

元顺帝不仅颇富巧思,长于制作,还能歌善舞,对歌舞下过一番功夫。他创制《十六天魔舞》,来表现佛家思想。宫女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等十六人扮演天魔女,他们梳着很多发辫,戴着象牙佛冠,身披缨珞,穿的是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手里都拿着道具,名叫“噶布喇完”,有一人拿着铃杵奏乐。另外还有11个宫女组成的乐队.她们头梳槌臀,髻上勒着丝帕,穿着普通的衣服或唐帽窄衫,弹奏着龙笛、头管、小鼓、琵琶、胡琴、响板等乐器,由宦官长寿、拜布哈管领。这《十六天魔舞》一般在宫中赞佛时上

演。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艺术,总要把它拉出来做代表。后来元朝灭亡之后,很多人就把这原因归咎到十六天魔舞上头。“凭谁为问天魔女,唱得陈宫玉树声”,“自古国亡缘女祸,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陈后主的《玉树*花》,同属亡国之音。

元顺帝妥欢帖木尔在宫中建厂一个集市,开了一爿店铺,,铺十陈列着九州四方的美味佳肴,鲜艳的锦质旗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他还比宫中御厨烹鲜饪香,以供游客享用,又立集宝台,凡是远夷四方贡献的珍物,上古遗留下来的器物,都贮存在里面,供游人欣赏。整个宫中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嘈杂。不仪如此,元顺帝还大兴土木,广为糜费,在禁苑中造眺远阁、留连馆、万年宫;又开凿了一口龙泉井,玛瑙石为井床,雨花石为井湫,香檀为盖,离朱锦为井索,云母石为汲瓶,这样的井,装饰之华丽,质料之贵重,可以说空前绝后。

藏传佛教在元朝上层社会非常流行,其中有以性欲为修道之法。元顺帝就利用女性为修法伴侣,借助男女“双修”等性欲行为来达到修法的目的。

独乐不如与众人同乐。元顺帝时常与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众多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盖一被,使王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春宫”。

公元1353年,哈麻及秃鲁帖木儿等暗中把西天僧进献给元顺帝,教他练习房中运气之术,名叫“演揲法”。又进献了另一位西天僧,教他秘密法。元顺帝练习了很长时间,一点不见效,反而形神日见疲惫。当时有献不死之药的,元顺帝把他召来,对宫人们说:“假使朕服用了这种药,不吃饭也不会感到饥饿,能够邀游于琼岛仙山问,与那些神仙相互唱和,朕将把天下看得跟土块没有什么两样了。”宦官梁行进言说:“陛下穿的戴的,跟神仙没有什么区别,海边的仙山琼岛,与咱们这儿的壶岛差不了多少。如果能像现在这样逍遥一生,也算是极其快乐了,何必仰慕远方那虚

无缥缈的东西呢?”元顺帝于是自称玉宸馆佩琼花第一洞烟霞小仙以阿玄为太素仙妃,一宁为太真仙妃,在万岁山筑起高墙,样子像神仙住的天台、亦城一样,号称紫霓城;又建玉宸馆,叠石为琼花洞,居住在里面。一两个奸臣在元顺帝面前歌功颂德,说:“人们都认为天下太平皇帝原来是神仙,陛下何妨端拱无为,一心做神仙?”元顺帝点头称是,从此对于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元顺帝躲在宫中,一面大作木工活,一面大练双修法,倒也逍遥自在。可此时宫外的情况却是非常不妙,元室内部斗争加剧,各地民变风起云涌,元代的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当时民间流行着一支曲子,就把这种危机唱了出来: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元顺帝并不是什么太平皇帝,农民起义的烽火早巳燃遍大江南北。

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已经不把元朝军队放在眼里,开始互相厮杀。终于,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成为最后的赢家。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兵马之后,朱元璋正式建立了明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徐达率军二十万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向北挺进,一路似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锐不可挡。七月二十五日,徐达抵达通州(今北京通县),大都东边的门户已经被打开,元朝京师近在咫尺。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见义军势如破竹,自知大势已去。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在清宁殿召集三宫后妃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逃回蒙古老家。宦官伯颜不花进谏说:“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元顺帝不听。伯颜不花大哭道:“天下是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轻去?”元顺帝听了大为不快,拂袖而去。

随后,元顺帝又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名为商议对策,实际上是安排收拾乱摊子之人,为自己逃跑做准备。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都力劝元顺帝固守京城,元顺帝不肯听从。他说:“我绝不重蹈北宋徽钦二帝的覆辙。”半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又回到了祖先成吉思汗的茫茫草原。

元顺帝逃跑后的几天内,驻扎在通州的徐达依旧按兵不动。直到八月初二,滞留整整七天后,徐达才率军进发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负土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元王子六人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

同时,元顺帝匆忙撤离时,虽然将后宫佳丽带走了十之八九,但还是遗留下五百余人,她们全部落入明军之手。明太祖对元顺帝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下令将这些宫女放出宫给予配偶,其中一个高丽女子还被遣送回国。

元顺帝北走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叹。虽然他一心想回中原,但此时明军兵锋正健,他始终不能如愿。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患痢疾,病死在应昌,终究没有实现他再回到中原的夙愿。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妥欢贴睦尔在国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识时务”,放弃背城一战,而决定逃回漠北,是为“顺天命”,所以特意加号“顺帝”,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这位顺帝在漠北还使用他的大元国号,继续作大元的皇帝。顺帝病死后,元人给他上庙号为元惠宗。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追兵来到,围应昌城,一日而下。元顺帝的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逃脱。

北元势力退出中原后,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犹有觊觎之志”,一心想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明史•兵志》中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势力。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7,哈尔滨市有哪些名人?

1、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开国皇帝,父为金世祖完颜劾里钵,母为翼简皇后拿懒氏。2、爱新觉罗·孟特穆爱新觉罗·孟特穆(1370年-1433年),又名猛哥帖木儿,明朝建州女真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人),明代斡朵里部首领。宣德八年(1433年),杨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领弗答哈杀死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古等人。作为清王朝的开山肇祖,孟特穆被称为清朝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3、谢家麟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4、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5、金铁霖金铁霖,194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满族。中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铁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为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家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颜阿骨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孟特穆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梦见别人拿刀砍我

下一篇:程莲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