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教无类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西周前期,因战事频繁,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到了东周时期,孔子积极推广私学,他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