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兄弟

时间:2023-09-30 07:34:06编辑:小搜君

1,雍正皇帝的为人如何,他的皇帝位是否名正言顺?他各兄弟的命运如何?

1.雍正皇帝是一个毁誉叁半的皇帝。毁是因为在他的统治时期,严惩贪官,所以官僚的人都恨他,而官僚的人是最容易接近历史,也容易窜改历史的人。在雍正的统治下,也掀起了几宗文字狱,对后世影响深远。誉是他改革康熙朝的腐败弊政,严惩贪官,使国库充盈,让整个乾隆朝花了60年。奠定了康乾盛世的重要基石。
2.雍正皇帝的皇位应该是康熙帝的真传。以前的诏书应该都会写的很具体,不会只是写传位于十四阿哥而被改成传位于四阿哥,应该会写传位于四阿哥胤祯,而不是没写名字。至于以上的传言应该是他的那些兄弟不服输,所编造的谎言,然后迅速传遍全国,连民间也知道。
3.以下是雍正的兄弟的命运简介:
大阿哥允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皇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皇帝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皇帝继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皇帝继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皇帝的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皇帝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皇帝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皇帝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皇帝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皇帝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因党附允禩,为雍正皇帝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命允礻我赍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皇帝刚继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三弟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皇帝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
十四弟允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皇帝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皇帝继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皇帝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禑,康熙皇帝死后,雍正皇帝命其守景陵。
十六弟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
十七弟允礼,雍正皇帝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胤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皇帝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2,雍正皇帝的四爷命运

早年经历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康熙皇帝曾评价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语。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雍亲王。[1]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1]。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诸皇子储位的传奇猜疑很多。胤禛善于治国、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与年羹尧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的信赖。

[1]

登基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后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后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皇十子胤䄉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后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在位
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
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
雍正七年(1729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胤禛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1]。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3,中国清朝雍正帝有几个兄弟?他们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样子的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有35个儿子,除去雍正自己,也就是说雍正帝有三十四个兄弟,其中有十一个早逝未序齿,序齿的有二十三个。康熙皇帝35个儿子当中,有15位没活过10岁,有5位,康熙皇帝驾崩时都没成年,最大的皇二十子,也才16岁,所以这5个算是避开了皇位之争的漩涡,下场都算比较好。其他的皇子中,除了登上皇位的皇四子胤禛及其党羽外,其他的基本都没落到好下场。二十三个兄弟中有九个兄弟参与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皇长子胤禔,康熙皇帝本已立嫡子即皇次子胤礽为太子,长子胤禔联合其他皇子及官员打太子小报告,并在废除太子后进言杀死废太子,并用巫术企图害死废太子,被康熙皇帝囚禁26后忧郁而死。皇次子即废太子允礽,太子之位两立两废,被康熙皇帝禁锢在咸安宫13年,忧郁而死。皇三子胤祉,本来不太热心皇储,一喜好文学书法,但与废太子关系比较好。雍正上台以后,被幽禁于景山永安亭10年,病死在禁所。皇五子胤祺,心性善良,为人敦厚,基本上没有结党争储。后被康熙皇帝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上台以后没怎么动他,只是后来借故削了他儿子的封爵。雍正十年去世!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后来因病解其职务,雍正八年死。皇八子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也是势力最大的一个。雍正继位后,先假意封他为亲王,后又找借口削他王爵,将其幽禁,并给他改名“阿其那”, 据说“阿其那”一词是“猪”的意思。雍正四年,胤禩受尽折磨,被害死。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均为皇八子党羽,一个据说被雍正幽禁后毒死,一个被拘禁一直活到乾隆二年。皇十二子胤祹,没有结党谋位,但仍被雍正降爵,且不给实爵,只享受待遇,胤祹度量大,所以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皇十四子胤禵,本名是胤祯,雍正同母的亲兄弟,但他党同允禩,而且又有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雍正上台以后,再将胤禵父子禁锢在景山寿皇殿,一直到乾隆继位后,才被放出来。皇十五子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打发他去守景陵,就是给康熙守墓去了,雍正九年死。情况比较好的只有3人:皇十三子胤祥,之前是“胤禛党”,所以被雍正封为怡亲王,对其很信任。皇十六子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袭封庄亲王。皇十七子胤礼,也是“胤禛党”,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后又封为亲王。扩展资料: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子夺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雍正

4,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5,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2、来源不同: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起源:“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6,雍正的几个兄弟最后的下场是什么?他当真残忍吗?

说到雍正帝“弑兄、屠弟”是否在历史上真有记载,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实究竟如何,有人说雍正帝为了保皇位的稳固,铲除政敌是必然,也是必要的,哪个朝代对于影响自己政权的人都是如此。也有人说雍正帝的那些兄弟们则是死有余辜,因为他们作恶多端,不得不处理他们。具体如何,还是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记载的吧。 “弑兄”是指雍正帝囚禁了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屠弟”则是指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十二阿哥允祹、十四阿哥允。其中允禔、允礽、允禩、允禟均被囚禁而死。 胤禔在康熙帝诸子中原排行第五,因为他前面的四个皇兄均早殇,在成年皇子中,他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胤禔聪明干练,文武全才。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地位不如二阿哥胤礽的生母孝诚皇后高,于是胤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封胤禔为直郡王,传说他力大无比,民间称他达摩苏王,也有叫神力王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胤礽的皇太子废掉。因为胤禔对皇太子不满,所以对康熙帝说“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遭到康熙帝的怒斥:“凶顽愚昧。”后来由于发现他用喇嘛教“魇胜”巫术陷害胤礽,被胤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圈禁时间长达2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允禔死于幽所。在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允禔虽然在雍正年间仍被关押达12年,又死在雍正年间,实际上允禔最初是被康熙帝看押起来的,雍正帝只不过是延续了康熙帝的命令而已。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元配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原本排行第七,因康熙帝的许多早殇皇子排行时未排列在内,所以胤礽排行第二,由于他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子。他的生母又因生他时难产而死,所以康熙帝对他格外钟爱、娇惯。在他1岁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太子。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康熙帝发布诏书,向天下公布立胤礽为皇太子,授以册宝,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同时,设立为皇太子服务的詹事府衙门,配备官员。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为詹事府满、汉詹事。这是有清以来,皇帝第一次公开册立皇太子,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朝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康熙帝开始了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40年的皇储关系。 因为康熙帝过早立了皇太子,而他本人又是那么的长寿,在皇位上待的时间太久,因此康熙帝与皇太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开始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增强了抵抗皇太子的力量。因此,在当时的朝廷,有三股政治力量,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康熙、皇太子集团、反皇太子集团。三者之间相互牵扯,相互猜疑。这些情况被康熙帝发现之后,为了打击自己之外的政治势力,康熙帝先后两次废掉皇太子,最后将胤礽关押在咸安宫。雍正帝继位后,将其迁居到祁县郑家庄继续关押,允礽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病死于禁所,终年51岁。死后被追封为理亲王,谥曰“密”。密字有追补前过的意思。将他葬在清东陵西侧的黄花山脚下(今天津蓟县境内)。这样看来,废太子允礽的看押、死亡,似乎与雍正帝继位并无很大关联。 胤祉(1677—1732),康熙第三子,荣妃马佳氏所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领镶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征战功晋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康熙帝敏妃之丧不满百日剃发,降为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揭发蒙古喇嘛汉格降为允禔用巫术“魇胜”废太子,使胤礽得以复立,以功晋封亲王。不久,奉命率庶吉士何国宗等编纂历法、算法各书,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辑成《律历渊源》以及《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即位,以其与胤礽素来亲睦,命守景陵。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因索贿苏克济,命降郡王,交宗人府禁锢。雍正八年(1730年),复晋封亲王。不久,以怡亲王允祥丧而无戚容,命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死,照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1737年),追谥“隐”。从这里看,允祉是被雍正帝关押起来,并最终死于禁所的。 胤祺(1679—1732),康熙帝的皇五子,生母为宜妃郭络罗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父征讨噶尔丹,奉命领正黄旗大营,以功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1698年)晋封为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晋封为和硕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帝即位后,但削其子的封爵。允祺死时54岁,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胤禩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的生母良妃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因为胤禩有才、聪明,在诸多皇子和大臣中影响力很强,因此他是与胤禛争夺皇位的最有力的对手。在康熙帝第一次废皇太子后,皇太子位空缺,由于胤禩心存奢望,故与胤禟、胤、胤祯等人拉帮结派,试图谋求皇太子之位,被康熙帝发觉,遭到康熙帝严厉斥责,并给予他削贝勒封号的处罚。其实康熙帝在此之前就已意识到皇太子位一旦出现空缺所带来的后果,于是事先曾明令指出:“诸皇子中,如有谋皇太子者,即国贼,法所不宥。” 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禩视为自己的主要政敌之一。颇具心计的雍正帝为稳定其情绪,在即位初期故意安排允禩重要职务,命总理事务,晋封其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命办理工部事务。雍正帝借口允禩福晋郭络罗氏(允禩大老婆)说风凉话,将其赶回娘家,后借故处罚他在太庙前跪地一夜。《雍正朝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帝痛斥允禩朋党: 廉亲王至今与朕结怨,特为此耳。廉亲王之意,不过欲触朕之怒,必至杀人,杀戮显著。则众心离失,伊便可以希图侥幸成事,虽然伊不过作此妄想耳。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意思是“猪”,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公元1726年10月5日)允禩在禁所被折磨而死,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04年)恢复原名、宗籍。允禩是雍正帝为巩固皇权遭受到打击的最主要的政治对手。 胤禟是康熙帝的皇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为皇五子胤祺的同母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26岁,被封为贝子。与皇八子胤禩结为党援,纵属下肆行无忌。雍正帝即位后,为了分离诸皇子聚集,令其出驻西宁(今青海),允禟消极对抗,迟迟不起程,并有怨言:“我何罪而斥我万里?且居丧未过百日,俟陵寝围时再往,亦未为迟。”雍正帝借故命亲信年羹尧严加监视。后在西宁以其违法肆行,与允禩等结党营私为由,于雍正三年(1725年)夺封爵,撤佐领,即于西宁软禁。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以“僭妄非礼”,革去黄带子,除宗籍,逮还京师。八月,定罪状28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同年,允禟“腹疾卒于幽所”,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43岁。乾隆四十三年(1740年)恢复原名、宗籍。 胤是康熙帝的皇十子。他是胤禩的死党之一,其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封为敦郡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因与胤禟、胤祯支持皇八子胤禩争夺皇太子之位,康熙帝很反感。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命他护送泽卜尊丹巴胡图克图灵龛还喀尔喀蒙古,允托病不行,奉差擅回。后来他在疏文中连写“雍正新君”字样,被雍正帝发觉,斥为不敬,被夺爵,禁锢在京师,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才被释放,封为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卒,以固山贝子品级入葬。 胤祹是康熙帝的皇十二子,生母为康熙帝的定嫔。雍正时晋升为皇考定妃。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十月封胤祹为贝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孝惠章皇后崩,署内务府总管事务,大事将毕,乃罢。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晋履郡王,授镶黄旗满洲都统。雍正元年(1723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复封郡王。高宗即位,进封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死,享年78岁。 胤祯是康熙帝的皇十四子,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与雍正帝是同一个生母,是雍正帝亲弟弟。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将“胤”字改为“允”字。又因“祯”与“禛”字同音,因此被改为“允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册封为贝子,尔后又封固山贝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闰八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准 “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胤祯在军中被称为“大将军王”,在奏折中自称“大将军王臣”。而此时的康熙帝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厄鲁特首领罗卜藏丹津,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希望地方官员给予胤祯最大的支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允禵按照雍正帝旨意回京,被雍正帝软禁。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帝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后,雍正帝谕令允留住景陵守灵,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镇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因对两个儿子的对抗绝望而死,雍正帝为表示“皇妣皇太后之心”,晋封允为郡王,但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允“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 允在景陵看押期间,有一个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允禵。由于没有能见到允,在夜间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允住宅之内。允怕惹是生非,看后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镇总兵范时绎,并解释说:“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雍正帝接到范时绎的奏报,特别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大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允。由于雍正帝认为社会上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允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革去允的固山贝子爵位,将允押回北京,囚禁在景山寿皇殿。乾隆帝即皇位不久,为了缓和雍正朝时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帝下令释放了允禵和允。乾隆二年(1737年),允被封为奉恩辅国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乾隆二十年(1755年)死,赐谥“勤”,葬于清东陵黄花山下,享年68岁。允禵这位雍正帝的亲弟弟,还算命好,总算沾了一母所生的运气,没有被关押致死,虽说被囚禁了十几年,但最终保全了性命,还算善终。但说起雍正帝是否因为当了皇帝而用狠毒的政治手腕对待他的皇兄皇弟们,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都会有所醒悟,每一个当政的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受到挑战,打击政敌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不过手腕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但对于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来说,由于康熙帝没有在生前确定皇位的最终继承人,也就留下了窥伺皇位者的可乘时机,康熙帝之死,雍正帝继位也就必然是历史的争论话题,而直接受害者,允禵,也许真的就是传说中应该继承的人,正如著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所言:“夫流言则不必有实,何必定有来处?世宗惟知其非流言,故知有可究之根由。”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是流言,就没有必要找流言的来处。而雍正帝是唯一知道这不是流言的人,所以他一定会寻找这流言的出处。这也就告诉了人们:允禵就是传说中的皇位继承人。 转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2be290100ri3t.html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关于中秋的来历

下一篇:母亲节生日贺卡